全民公众讯(黄伟)“兄弟,中午家里没菜了,我来摘些菜回去....”这样的对话,几乎每隔几天就可以在喀什中院住疏勒县牙甫泉镇18村村委大院菜园子里听到。
回想起住村工作伊始,工作组在进行民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即18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块或大或小的空地,但几乎没有合理的利用,也没有自己家正规的菜园子,而村民日常吃的蔬菜需要去距离18村24公里以外的镇巴扎上购买,然而面临每个星期只有星期二是巴扎天的现状,更是无形中给本已贫穷的村民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负担。
在与老乡的交谈中,工作组了解到,之所以村里没有菜园子,一方面18村人多地少,人们思想观念比较陈旧,都延续着“两亩麦子三亩棉”的耕种方式;一方面老乡接收现代信息量少,缺乏相应的蔬菜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对蔬菜进行“平、施、播、治”等一系列的繁杂工序,老乡们纷纷表示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打理等原因。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为了让种植蔬菜不在成为困扰村民的一块心病,工作组在结合本组一名成员懂得蔬菜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又收集了一些兄弟乡镇种植蔬菜的成功经验以及蔬菜种植技术后,准备把村民们召集在村委会,开展一场关于蔬菜种植的动员会。然而,到了开会的时间,偌大的会议室,空了一半,许多村民不想参加、不愿参加。虽然工作组费劲口舌、释案说法、晓以道理,但似乎也没能激发出大家的兴趣。“这么大的盐碱地,能把菜种活?”、“劳动力那么少,谁有功夫种蔬菜?”老乡脸上充满了半信半疑的眼神。台上“侃侃而谈人生路”,台下“充耳不闻谁人语”,如此般的场景无不让人感觉到气氛的尴尬。然而,正是这样的一场会议,却更加坚定了工作组改变这一现状的信念和决心。至今,我还依稀记得住村工作组组长阿迪力·卡德尔那句简短而又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干!我们先整出一个‘示范地’,让大伙看看!”
就这样,2015年3月2日,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住牙甫泉镇18村工作组来到住地的第三天便开始忙着干一件“大事”,那就是结合现有资源,收拾村委大院的一块空地,准备一场轰轰烈烈的“刀耕火种”——建立起咱们的“菜园子”。
原本半信半疑、以为工作组只是形式上说说而已的老乡们,听到工作组要种菜了,纷纷跑来围观,老乡们似乎都在观望着工作组这帮城里来的“卡迪尔”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在遍地盐碱的土地里种蔬菜。但当看着工作组有模有样的挥舞着坎土曼、用尺子精准的测量者菜梗之间的距离时,怀着好奇的心理,有人陆陆续续走过来帮施肥、平地、开沟、铺地膜、架棚子,不到半晌功夫,一块有整齐、美观的蔬菜田便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让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不敢想象,看来工作组是要动真格了。
春风拂地百草绿,三月桃花竞相开。大地开始回暖,恰是播种的最佳时节,工作组把早已准备好的种苗精心地栽(播)种在温暖的大棚里,就这样,细心地管理着、等待着、盼望着。在这里,时间、努力和坚持正在酝酿着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菜园子里的小菜苗似乎也能读懂人们的心,贪婪地汲取着阳光,呈现出茁壮长势,不断地努力向上。而看到这一切的老乡们,似乎也被它的坚强所打动,时不时地来地里帮忙除草、施肥、浇水...
天道酬勤。在工作组和老乡们的悉心照料下,西红柿、辣椒、茄子、豇豆等13种蔬菜品种在菜园子里悄悄发芽、开花、结果。看到茁壮成长的蔬菜,老乡们似乎坐不住了,村里开始有人向工作组打听起“我们家的院子能不能种?”、“菜苗在哪里买?”、“你们能不能教我怎么种菜?”等一些问题。听到这些,工作组成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记得那一刻,我们都笑了,笑的是那么开心。
如今,18村村委大院里的蔬菜丰收了,村里大多数老乡家的院子里也都丰收了,大部分老乡学会了种植蔬菜,小小的菜篮子解决了老乡吃菜的大问题,不仅方便了老乡的生活需求,还减少了家庭购买蔬菜的支出,变相增加了老乡的收入,工作组、老乡在种菜的过程中享受着。
从播种—开花—结果,工作组与老乡在共同的劳动中播种着希望、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快乐。看着满满的收获,享受着绿色蔬菜带来的美味,大家脸上无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一亩三分地”,收获的不仅仅是健康绿色的有机蔬菜,更重要的是工作组成员与18村老乡们的希望之花、兄弟之情、团结之果。
中国公共公众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