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社部门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编者按:就业扶贫工作是人社部门承担的重要任务。上半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期选择安徽、江西、湖南、陕西、青海5省,介绍其在就业扶贫方面的经验做法。
安徽:工程引领 驿站助推
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创新建设“就业扶贫驿站”,在“准、实、严”上下功夫,就业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6月底,全省共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5308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8.48%。
一是抓精准。一是对象精准。2017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人社部门与扶贫部门信息对接活动,进一步摸清核准贫困劳动者人数,新增贫困劳动者人数145563人。二是需求精准。3次组织开展贫困劳动者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贫困劳动者基本情况、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三是管理精准。在全国率先开发就业创业脱贫信息系统,并不断调整完善。通过系统,对贫困劳动者帮扶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重实干。一是项目推动实。实施大别山区精准帮扶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专项行动计划,以大别山区为主战场,组织开展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居家就业、转移就业、就业兜底、稳定就业、万人技能脱贫、返乡创业、精准服务八大专项行动计划。二是载体建设实。创新出台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指导意见,在扶贫任务重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集就业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培训教室“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驿站,为企业发展助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帮助贫困劳动者足不出村居家就业和家门口就业和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全省共建设就业扶贫驿站482个,吸纳12372劳动者就业,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3628人。三是结对帮扶实。组织经济发达地区、扶贫任务相对较轻的市、县对口帮扶经济发展较弱、扶贫任务重的市县,全省共组织8个市40县之间开展就业脱贫结对帮扶。四是岗位开发实。针对贫困劳动者年龄偏大、就业能力低的问题,大力开发贫困劳动者就业岗位。2017年认定省级就业扶贫基地48户,开发5185个就业岗位,推荐上报人社部认定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47个。全省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028个。创新开发居家就业岗位,组织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或在家就业,共开发居家就业岗位40896个。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脱贫攻坚工程,开发农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等辅助性岗位15012个,帮助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贫困劳动者从事时间不长、任务较轻的工作。五是技能培训实。大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技能培训等措施。每年安排4200万专项资金用于技能脱贫培训。贫困劳动者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期间,给予每人每天100元的食宿和交通补助。在58所技工院校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计划。实施万人技能脱贫行动。对在我省技工院校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落实免学费、助学金等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每人每学年再给予3000元补助。将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纳入民生工程,每年培训2万人。
三是严要求。一是时限要求严。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和“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精细谋划举措,全面补齐短板,力推脱贫攻坚,奋战100天,攻坚100天,确保就业脱贫任务如期完成。二是考核督导严。出台就业脱贫工程考核办法,下发考核通报,指出各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下发2017年就业脱贫目标任务,全省2017年帮扶6万名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两次召开全省就业脱贫工作视频会,高位推进。开展月点评、季通报制度,推动全省就业脱贫工程均衡发展。
江西:精准发力 稳定就业
江西省按照中央要求,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力度,广泛开展针对性、组合式就业帮扶活动,切实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更大范围内开发就业扶贫专岗,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7月5日,在上犹县召开了全省就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截至目前,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44.03万贫困劳动力中,已核实就业信息的人员达99.9%,其中已就业18.74万人,占比42.56%。
一是实现精准识别。依托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平台,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数据比对等方式,对全省贫困劳动力信息进行了再调查、再识别、再核实,对未就业的重点摸清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对已就业的重点摸清就业地点和上岗情况,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赣州市设立村级就业扶贫综合服务站,开展多种形式的送岗进村、送岗入户活动。吉安市联合移动、电信部门在乡镇经营网点设立招工点,加大招工信息精准推送力度。
二是搭建扶贫载体。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就业扶贫车间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按年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奖补。全省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799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吸纳贫困劳动力1.1万人。创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46个、全省就业扶贫示范园区60个、全省就业扶贫示范点600个,切实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上犹县采取6+1模式推进就业扶贫,对在就业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月工资50%,最高不超过300元/人.月的补助。龙南县创办就业扶贫福利厂,带动全县设立38个就业扶贫车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下发订单、统一销售模式,帮助2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三是开发扶贫专岗。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纳入援助范围,鼓励乡镇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山林防护等社会服务类扶贫专岗,明确购买的岗位主要面向贫困人员。全省累计开发扶贫就业专岗近3万个。井冈山市为全市每个村民小组开发了1个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公益性扶贫专岗的村组全覆盖。安远县根据农村贫困劳动力特点,注重 “因岗用人、因人置岗”,开发就业扶贫专岗2320个。
四是大力开展培训。以实现愿培尽培为目标,整合培训资源,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做实培训台帐、做实培训对接、做实培训服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参加就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贫困劳动力,给予500元/人的一次性求职补贴。今年以来,全省共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1.69万人次。上饶市结合培训类别优化服务、主动上门,将培训地点搬到村活动室、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实现便捷参训。吉安市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开展急需紧俏工种培训,实现市场有需求、部门有订单、贫困劳动力有技能。
五是提供创业扶持。根据创业者的特点,加大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服务,积极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扶一个、带一片”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全省共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服务1.6万人次,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5327人。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促进作用,上半年,全省24个国定、省定贫困县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4亿元,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直接扶持个人创业0.85万人次,带动就业3.76万人次。顺应“互联网+”大潮,将电商产业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帮助贫困群众通过直接开办网店创业、参与相关产业链等途径实现增收脱贫。宜春市建立了电商+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电商+能人带动等多种电商模式。宁都县创建3个农民创业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489人。
湖南:强机制 建平台 立清单 抓关键
湖南省紧紧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中心目标,采取“1134”(一套机制、一个平台、三个清单、四个环节)劳务协作脱贫总体工作模式,扎实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89万人,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的49.97%,其中今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89万人;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带动全省21.3万余户农村贫困家庭达到或超过人均年收入的脱贫标准线。
一是健全一套机制。一是健全政府推动机制。省、市、县均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人社、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协作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劳务协作脱贫。二是深化省内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总结推广湘西州与长株潭协作对接经验,建立定期协商会商机制,细化协作对接工作任务,推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与51个贫困县、市州内县市区之间、用工量较多地区与劳动力资源较多地区全面建立劳务协作对接关系。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把劳务协作脱贫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和人社部门目标任务考核,年中开展督查、年底全面考核。
二是建好一个平台。开发建设湖南省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工作手段信息化、跟踪管理动态化、服务提供精准化。一是实行实名制管理。全面核实全省490余万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就业失业等情况,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1.86万人作为工作对象。二是实施动态管理服务。依托平台集成的人员管理、报表上报、省部对接、人岗匹配、数据统计、成果公示和政策经办7大工作系统共30个功能模块,以及配套开发的劳务协作脱贫手机APP 和微信公众号等,对平台内贫困劳动力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并精准提供各项就业服务。三是实现部省平台无缝对接。依托平台与人社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实现人员数据、信息项目、平台功能全包含,做到了部省平台无缝对接。
三是建立三个清单。一是建立任务清单。省内贫困县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要求,梳理掌握未转移就业但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信息,建立输出地任务清单。二是建立稳岗清单。动态跟踪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输入地稳岗清单,作为输入地稳定就业、落实扶持政策的重点对象。三是建立责任清单。在任务清单基础上,各地根据脱贫摘帽计划安排,分年度、分地区制定贫困劳动力输出计划;在稳岗清单基础上,分地区、分部门明确稳岗任务和责任,形成各地各部门劳务协作脱贫攻坚责任清单。
四是做实四个环节。一是多渠道精准识别。采用“比对+摸底”工作办法。每月将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与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以及社保卡发放信息库进行“三库”比对,动态更新;利用乡镇、村等基层平台;发挥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用,实地走访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二是多层次精准对接。采取“线上+线下”对接方式,输入地负责收集筛选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输出地负责发布岗位信息,通过线上平台实行在线匹配招聘。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在线收集和发布岗位信息1.43万条、提供岗位36万个、参与在线对接的贫困劳动力达17万人;线下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组织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919场,帮助实现县内就地就近就业1.91万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1.43万人;在全省创建了110个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就业扶贫岗位2.2万余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9962人。三是多举措精准稳岗。实施“常态+兜底”稳岗办法。出台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中介服务补贴、扶贫助学补助、交通路费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杠杆作用。指导企业与贫困劳动力规范签订合同,鼓励接收企业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在企业转型或经营困难时少减、缓减、不减贫困劳动力;每年评选一批省级“精准就业扶贫爱心单位”,并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市县参照省里进行评选奖励。对已返乡的贫困劳动力,输出地将其再次纳入工作对象,滚动实施对接服务、岗位推荐。四是多维度精准服务。输入地建立劳务协作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服务桥头堡,做好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动态掌握就业失业情况。输出地积极帮扶照顾外出转移就业人员的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营造和谐稳定的后方环境,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输出务工人员在城里留得住、能脱贫。组织省内30家骨干技工院校对贫困“两后生”实施“定员、定点、定向、定岗”免费技能培训,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上岗”。
陕西:精准施策 开拓创新
陕西省坚持政府帮扶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不断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就业扶贫成效显著。截至6月底,全省有13.20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完成年度任务的82.24%。
一是精准施策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一是支持社区工厂吸纳就业。鼓励各地发展以扶贫开发为主要目的的社区工厂。社区工厂每吸纳一个贫困劳动力就业、且签订不低于一年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不低于其员工总数1/3的,对其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不超过实际支出额50%的标准给予补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社区工厂,贫困劳动力人数超过其员工总数1/5的,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应优先办理,并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政策。二是培育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制定就业扶贫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对管理规范、主动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由人社部门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次500元。三是有序组织省际劳务输出。依托苏陕劳务协作机制,与江苏省对口市召开双方联席会议,协调安排合作对接工作,组织贫困劳动力招聘活动。为解决贫困劳动力不愿离家就业的困难,对实现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年给予不超过5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贴。上半年,贫困劳动力跨省转移就业近4万人。四是创造性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在全省7632个贫困村特设就业扶贫性岗位,主要包括村级卫生保洁、绿化、治安管理、养老院等公益性岗位。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编制外新增或退出的服务性、辅助性就业岗位全部纳入公益专岗,专项用于安排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其工资由用人单位负担。
二、紧盯需求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一是调动培训积极性。取消定点培训机构限制,允许各类合法合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培训备案制,给予其职业培训补贴。贫困劳动力参加80课时以上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每人每天给予50元的生活和交通费补贴,有效调动培训机构组训和贫困劳动力参训的积极性。二是开展技能培训下乡活动。以贫困村产业建设和贫困劳动力实际需求为主,灵活采取“农民夜校”、“田间课堂”、“联合培训”和“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引导培训机构因村、因人、因时施训,既满足其不同需求,又为其提供时间、地点上的便利。三是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推广“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的培训模式,坚持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市场需求接轨,引导企业在贫困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增强对贫困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结合实际创新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一是专项推进。在全省实施就业拓展、职业培训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等6项就业扶贫工程,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单位,提出主要措施,划分时间节点,挂牌督办销号,推动就业扶贫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二是解剖麻雀。围绕如何使就业扶贫接地气、有实效,15名厅领导分别带领一个调研组负责一个村,每周都有一次开展明察暗访和调研指导活动,掌握贫困劳动力状况和就业需求,分析研究就业扶贫工作特点,确保政策措施有的放矢,指导帮带具体深入。三是抓点示范。厅内就业口6个处室各包抓帮扶2个市,并在每个贫困县至少与一个乡(镇)结对,具体包抓工作落实。安排厅16个相关处室结合自身业务各在贫困县包抓一个具体项目,年内为抓点对象至少解决一个问题,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青海:打牢基础 精准发力
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大就业脱贫政策落实,拓展转移就业渠道,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截止6月底,全省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12万人次,其中人社部门开展培训2935人次;转移贫困家庭劳动力1622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5万人次的64.8%。
一是锁定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制定实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四年期(2016年—2019年)规划。2017年在巩固上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2.5万人次;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3.1万人次(人社部门组织培训5000人次)。年内共计开发835个就业扶贫岗位, 11月底全部实现上岗就业。
二是夯实基础。一是按照部里就业扶贫工作总体部署,逐一核实“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数据,我省户籍贫困劳动力已核实人员占比100%;二是健全覆盖全省1622个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认真填写《青海省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表》,切实摸清贫困家庭劳动力底数。入户登记做到“五清”:即劳动力基本情况清、培训就业意愿清、转移就业意愿清、转移就业收入清、具体帮扶措施清。三是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信息录入“金保工程”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依据有关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三是扎实开展培训。制定落实《2017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将有创业愿望和准备创业的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结合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需求和区域经济特色,开展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创业培训,坚持“创业+技能”的培训模式,通过拉面、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技能与创业培训的融合,帮助贫困人员提高就业创业和经营能力。上半年,人社部门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293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000人次的58.7%。
四是大力发展劳务品牌。突出青海特色,以发展“青海拉面”为抓手,推动拉面经济扩面、提档、升级,实施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推动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开办拉面店的给予一次性开业奖励;对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实现转移就业,并参加社保的拉面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企业奖励;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拉面店开展的“带薪在岗+实训”,由拉面店支付工资,到期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拉面店(含带徒师傅)按照带薪在岗实训人数每人给予奖励。2017年,在外开办拉面店新增209家(其中精准扶贫户开办拉面店40家),新增品牌示范店24家。截止当前,我省已在全国开办拉面店3.12万家,带动就业19.4万人次。同时,开展了全省劳务品牌推荐认定活动,评选出“大通生态旅游”、“撒拉艳姑刺绣”和“波航休闲农庄”等第三批六大劳务品牌,在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农业新闻网摘编: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