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欺凌、青少年沉迷手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相关问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个方面完善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结合现今社会突出问题,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作出修改与完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与适用,现在来给大家划重点:
1.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后,谁有权进行劝阻、制止、检举、控告?
所有人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后的强制报告制度。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有关部门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检举、控告或者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处置,并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2.未成年人的父母不得实施哪些行为?
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参与邪教、迷信活动或者接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侵害;
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含电子烟,下同)、饮酒、赌博、流浪乞讨或者欺凌他人;
放任或者迫使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失学、辍学;
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放任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以外的劳动;
允许、迫使未成年人结婚或者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违法处分、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或者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不得使未满八周岁或者由于身体、心理原因需要特别照顾的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看护状态,或者将其交由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不适宜的人员临时照护。
不得使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生活。
其他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财产权益或者不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行为。
3.父母离婚时,需要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吗?
需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应当依照协议、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调解确定的时间和方式,在不影响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的一方应当配合,但被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权的除外。
第一百零七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尊重已满八周岁未成年子女的真实意愿,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依法处理。
4.学校可以无故开除学生吗?
不行,并且对辍学学生应该登记并劝返复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学校应当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开除、变相开除未成年学生。
学校应当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进行登记并劝返复学;劝返无效的,应当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报告。
5.学校、老师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吗?
绝对不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6.学校可以占用学生的体育、音乐等课时或者在法定假期要求学生补课吗?
不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7.未成年人在学校、幼儿园受伤,学校、幼儿园要承担责任吗?
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受到人身损害的,教育机构承担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即教育机构能够证明尽到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教育机构受到人身损害的,教育机构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证明教育机构未尽到相关职责,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零一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8.对于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应该怎么处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9.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对发生的性侵和性骚扰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10.哪些机构对未成年免费开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11.哪些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只有在法定节假日才能向未成年人提供。
(难以确认是否成年的,经营者应当核验身份证确定是否是未成年人。)
12.哪些物品不允许向未成年人售卖?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
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销售管制刀具或者其他可能致人严重伤害的器具等物品。
(作者:鄢然 作者单位:吉林省江源林区基层法院)
中国法制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